作文范例:
《匠人之美》-杨秀蓉师
    庄子的《庖丁解牛》是一篇即饱含哲理又有趣的文章。庖丁虽是屠夫又变身指挥家,手上那把“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刀化身为指挥棒,庞大的牛身是他的乐队配合着他的动作发出音响。他自如而忘我地挥舞着指挥棒,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十足指挥家的架势,奏出了古乐曲《桑林》的拍子和《经首》的节奏,观众文惠君为之击节赞叹,忘了宰牛的目的,忘了口腹之欲。这个环节传达的是音声之美,肢体之美,这样的技术也唯有庖丁能为之,仅此一家别无分行。庄子把一个血淋淋的场面硬是搞成了一场心灵之飨宴。
    然而让我为之神往的是却是接下来当庖丁遇到麻烦时的那个神态。他“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就是说当他的刀子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难以行进时,他提高了警惕,心神专注,动作放缓,这时的他是闭上眼睛的,内在精神是旺盛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当他的心神攻破这个点时,一动刀,哗啦一声,牛只就如泥土一样摊在地上。这场面像极了一个武林高手在与敌人对决时,直挺挺地站住,文风不动,眼神也不与敌人对焦,当他蓄积了能量,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招,你还未瞧清楚他那只手出招时,敌人已然倒下,比武结束。他不动如钟时,世界是静止的,就这份静气,就足以震慑一切,多么迷人的身影。不管外在的世界有多嘈杂有多纷扰,庖丁的内心有那么一块净土是旁人无法打扰的,他只专注于眼皮底下的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八风吹不动。壮哉,美哉!
    当一个人历经万难有了成就之后,没有不想被人看见,被歌颂被赞扬的,庖丁也是如此。展示了如此神技之后他“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在舞台上他顾盼自得,享受了该有的掌声之后,很快地就“善刀而藏”收敛光芒,沉稳地转身下台,把激情留给观众。或许他的粉丝文惠君还在仰望留恋这个身影时,他已再次沉淀在岁月中打磨手上的事业。
    庖丁是匠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武士、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乃至诲人不倦的老师都是匠人。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是匠人,能在岁月中蛰伏的是匠人。所有需要打磨的功夫小至一方砚台,大至一艘太空艇,都是一群甘于沉寂,埋首于悠悠岁月中,自我砥砺,自我要求,自我修正,成败在我无关外务的匠人的手笔。
    庖丁之美,美在他的身影。这样的身影可以是在反复测试一颗螺丝钉转向的航天工程师,可以是在灯下埋首备课的老师,在层层叠叠参考书中寻求答案的学子,更可以是在晨曦中反复演练太极技法的老者。
    匠人不一定成为武术家、科学家或艺术家,然而在某个事业能力拔尖的人都有匠人的身影。他们在一件事物上重复打磨,时光悠悠,从年轻到白头,始终如一。他们讲究慢工出细活,对于作品有一丝不苟的执着,他们是在时光中雕琢生命的一群人。
    过去社会,当人们谈到‘匠’这类工作时,总在心里认定那是矮人一等低人一级的工作,不如‘师’的工作来得高尚受人崇敬。匠者如鞋匠、工匠、木匠、水泥匠等,‘师’者如工程师、老师、医师、律师等。成为匠者,就是社会底层的蓝领,成为师者则是高雅的白领级别。
    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是否要重新审视这种偏见,因为匠者没有身份,只有定义。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讲求速度,社会氛围浮躁,人心像气球,向往更高更远的地方漂浮,谁还能专注于只做一件事,或长时间只专注在一件事上?当地球上的高速列车以时速350英里向前冲刺时,我们可不可以倒行逆施反方向思考,推崇以龟速行进的“匠人精神”,推崇这种以静态之姿蕴蓄待发之势的匠者。
学生作品:
1
《庖丁就是这样练成的》-高三文商忠洪雪莹
    人在经历磨练后,才会有辉煌成就的时刻。辉煌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其实不是什么坚持,是发自内心的动力。内心存在动力,方能推动人往困难前进。
    所谓“工匠精神”的工匠不是代表机械重复的工作,而是一种对事物有追求,有目标,有信念,工匠精神值得每个人领悟和学习。庄子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里的庖丁他宰牛的态度是谨慎而小心翼翼的。同时,《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发是经过反复实践,掌握规律,就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庖丁从刚开始不知从何下手,但他一直默默反复的练习,渐渐地懂得切中肯綮找到下刀的地方。庖丁的学习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与传播。
    有一位来自台湾的 26 岁男孩,名叫杨世豪。他是一位有着“工匠精神”的街头大环表演者,他在街头卖艺之前,曾不断的反复琢磨练习大环。他每一天的练习时间长达六至七个小时,热爱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动力最大来源。从他粗糙起茧的双掌可看出他在成功前身后的刻苦与努力。当他表演时候,他会完全地专注,放松的投入进大环之中,好像与大环融为一体。他的表演已到达目无全牛的境界,他的辉煌是用汗水铸就。
    在日本首都东京郊外一座小楼里住着一位老人,他的名字是宫崎骏。他的人生乐趣来自从未停下的画画,他对待作品的态度,宛如“工匠精神”般有目标,有追求,有信念。他的两部著名动画片《千与千寻》和《龙猫》是来自他将近 16 万张的底稿与 1500 个镜头的拼凑,也来自他的工作室里的 300 名员工亲手操作与处理。他对角色的雕琢用心的瞬间,就是一位匠人的背影。同时,“工匠精神”应该是他对自己创作的热爱,并坚持不懈地在努力。在岗位上坚守本分,不断进取,独具匠心。即使做的事情不被世人理解,只要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一定义无反顾的去坚持。这就是“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每一位人物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之前,都要耐得住岁月的磨练。庖丁就是这样练成的。
2
《辉煌背后的秘密》-高三文商忠曾荣泳
    辉煌的成就每个人都渴望。当你获得掌声和被人仰望时,你就到达了辉煌道路上的终点。如何方能成就辉煌?往往能够成就辉煌的人皆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中有必备的四个要素是敬业,创新,精益求精和专注。
    《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是庄子所写。讲述了庖丁从族庖到良庖再到庖丁的进阶过程。而庖丁就是“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族庖时期的他刚步入职场,技术生疏,但他认认真真的学习解牛的技巧,慢慢的成为了良庖。其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却不泄气。专注于解牛,不满足于现状,继续练习刀法,追求极致。最后,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成为了庖丁之后却又懂得韬光养晦,不显露。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就有这种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特质。他说“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这就是因为工匠身上的“匠人精神”使他们不轻易放弃或被外界所诱惑,全身心投入他们的工作,并且尽职尽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曰:“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人要行事严肃,不怠懈,专心致志。而成功的企业家们皆有这种特质。
    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也是一位匠人。他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动画片。如“《龙猫》、《千与千寻》、《金鱼姬波妞》等等,而这些作品都是一笔一画人手绘制出来的。《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片时长 125 分钟,却是他耗了很长的时间画出来的。共画了十一万两千张画稿,平均每秒 15张!而这只是一部作品。其他的作品不必多说也是如此制造出来的。虽然如今已经可用电脑绘制动画,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双手来画动画,这是因为他认为过度依赖机械,会妨碍人们的成长。然而这些手绘的作品,却一次次战胜了科技创造的好莱坞动画片。这位匠人对待任何作品的状态都是精益求精的。他的辉煌背后却是淡泊名利的。
    这些创造辉煌的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和专长的态度却是“我不是在坚持,而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他们并不是在坚持什么形式,什么精神,而是因为热爱而自然形成的动力。他们也把职责当作人生的一部分,不断精进。
    古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又说“术业有专攻。”这就是一位匠人的精神。对于自己的职责有着敬业的态度,选定行业后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不断累积经验,最终成为“领头羊”。
    “匠人精神”就是辉煌背后的秘密。如今秘密已公开。那就开始朝着“匠人精神”的道路前进吧!
3
《庖丁是如何练就的》-高三文商忠封芷萱
    出自于庄子的《庖丁解牛》是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故事里庖丁解牛的技术达到了一种令人佩服的超高境界。解牛时,他能“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凭借个人力气控制整头牛。同时,还能做到“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并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地步。那么庖丁这种超高境界到底是怎么样练就的呢?难道是因为他追求“道”超出于技术?在我看来,庖丁能练就成这种境界,完全离不开他身上所拥有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是一种有追求、有目标,且付出努力去实践目标的精神。这种匠人长期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并不是代表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它代表的是一种气质,坚定、踏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匠人不一定能成为成功人士,但大多数的成功人士都有这种匠人精神。在这成功的道路上,他们不慌不忙、有条理、他们不急不躁、沉浸并享受其中。因为他们知道,“急”不仅会弄巧反拙,还会忽略过程,只在乎结果。
    对我们来说,他们的成功也许只是靠坚持而得来的。但是对他们来说,别人脑中的“坚持”只不过是一种内在动力,因为他们的热爱,所以他们“坚持”。就像庖丁,在他“不以目视而以神遇”解牛之前,他也只不过是一名族庖。但是,就因为他坚持了多年,才能从“月更刀”的族庖变成“岁更刀”的良庖,再变成用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的地步。在他们“坚持”的时候,他们不理会他人异样的眼光,不害怕在掉入低谷时被嘲笑,因为他们只专注于眼下的事。
    他们寻找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精益求精。庖丁就是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所以能在技艺上达到游刃必有余的地步。有的人会因为到达了自己满意的高度而止步于此,但是拥有匠人精神的成功者会选择继续奋斗,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生活。生活还在继续,所以他们也不能停下脚步。
    庖丁就是这样练就的。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匠人精神。爱你所做,做你所爱。愿匠人精神发扬,让社会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沉淀。
4
《辉煌背后的秘密》-高三文商忠郑靖颖
    世界上有成就、有无限辉煌的人们让许多人都羡慕。为何他们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最近在课堂上学习了一篇中国的寓言故事,名为《庖丁解牛》。故事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所有过程,动作描述得出神入化。庖丁不是一朝就轻易成功的,而是先经历了族庖阶段,即新手期,从摸索开始;再是良庖,掌握了基本技巧但尚未完全熟练,还需要经历一番的打磨与挫折,才可以成为庖丁。庖丁阶段已是克服一切困难,登峰造极的境界。这时,技术不再代表一切,持之以恒以及不骄不躁的心性才是属于他的标签。
    说到庖丁,就不得不提到世界工业制造强国之一的德国了。德国的制造业,精益求精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德国人尊重一切专业,并认为专业不分贵贱。德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闻名,并拥有耐用、安全等特质。德国制造业以追求专注、标准、精确、完美为内涵,也是这个文化的核心特质。这座西方古典音乐之都是理性与浪漫并存的国度。
    再来是著名的日本动画师宫崎骏,同时在环保者的眼中,他也是一名坚定的反核主义者。宫崎骏笔下的动画内容饱满,充满童真。他坚持使用手制绘画制作动画,而不是用现代科技的电子绘画来呈现,这也是他的坚持。宫崎骏之所以能在世界动画界留名,与他认真和淡泊名利的性格有关。他笔下的色彩与墨汁呈现出了让人们惊讶的世界,儿童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而大人则看到了世界温柔的一面。或许,人们应该感谢宫崎骏的这些坚持吧。
    辉煌也不局限于被全世界的人注意,也包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散发光辉。台湾有一名大环舞蹈表演者杨世豪,他以优美的动作及充满故事性的舞蹈吸引了观众的眼光。他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够在大环舞上投入所有心力不是因为坚持,而是一种内在动力在推动,他会自发的去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他会长时间的练习也会和普通的舞者一样编排舞蹈,并表演高超技术的舞蹈。
    辉煌是不会让你不劳而获的,这是需要人们拼搏努力才可以达到的。无论是虚幻的庖丁,或是现实中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坚持的宫崎骏还是舞者杨世豪,他们都是不停推动自己往前,不因为得到了一时的辉煌而停下脚步。只要决心投入一件事情,人们必定也能取得一番属于自己的辉煌与成就。只要愿意坚持下去,成为庖丁就不再只是幻想了。
5
《庖丁教会我们的事》-高三文商忠林妤瑄
    提到匠人精神,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个年事已高的老工匠,和一双因长期从事传统工艺而长满老茧的手,这就是工匠的刻板印象。老一辈的人在传承工艺的同时,不只是在让一份手艺延续它的辉煌,也身体力行的将匠人精神传给下一代。何谓匠人精神?是声声不停的敲打声,是日夜不熄的灯火,亦是精益求精的严苛。
    《庖丁解牛》的庖丁正是把匠人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厨师,从初入职场的族庖,在磕磕碰碰的手艺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与挫折成为良庖,最终达到了最高境界,成为目无全牛的庖丁。技术纯熟的庖丁曾被文惠王问道,为何技术能达到如此境界?而庖丁的回答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样一番话,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去领悟其中的意义。
    庖丁的匠人精神,也在现代舞台出现。台湾街头艺术家杨世豪,便是一位现代庖丁。他以大环表演为人知晓,从街头到舞台,他的身影总与淡雅自在共舞。将一个比自己高大的圆环把玩在双手之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杨世豪却能做到得心应手,每一场收获无数掌声和欢呼的演出,背后都是难以计数的练习与磨练。让杨世豪坚持下去的不是名利也不是财富,而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最初的他总是想着该如何快转,一颗颗吞进肚子里的晕车药,对当时每天苦练六、七个小时的杨世豪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随着大环融进他的生活,杨世豪在一场场的表演中明白到,观众带给他的反馈,成为了他即兴表演的灵感和再次出发的动力。艺术往往都来自于生活,只有将自己融入进去,人物合一,才能做到极致。
    《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片,凭借色彩缤纷的场景,荒诞又充满教育意义的剧情而横扫世界影视票房,至今仍是许多人心目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动画片。而这部经典的创作者,便是日本的一位传奇匠人——宫崎骏。他被誉为动画界永不消逝的匠人,成为日本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他笔下的作品让每个孩子看到了世界的五彩斑斓,让每个大人看见世界的温暖,宛如他们心目中的伊甸园和乌托邦。
    然而,这部伟大的作品背后,确实难以想象的一波三折。《千与千寻》总长不到两小时,却耗费了工作室 300 名员工,在 2 到 3 年的时间里,用手画出近十一万两千张画稿。而这一切皆是他们对创作的热忱,对完美的坚持,才得以创出这番成就。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辉煌的背后也不存在什么秘笈,唯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是匠人精神的真理。
6
《庖丁之路》-高三文商忠黄凯雯
    庖丁,这人物源自于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庖丁解牛》。这篇看似简单的故事,但却处处暗藏玄机。初步阅读这篇文章,会令人惊讶庖丁解牛的技术,但仔细一看,这篇文章是在写庖丁从族庖到良庖再到庖丁的过程。庖丁之所以如此技术高超,这归功于他的精神。
    人们常常以为匠人精神中的匠人就只指工匠,但这恰恰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匠人精神是决定成果的关键。就像是庖丁,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所以他的解牛技术才能到达登峰造极、目无全牛的程度。庖丁虽然有高超的技术,而却能善刀而藏之,低调而又谦虚,我想这就是匠人精神吧。中国华为手机的创办人任正非说过:“华为有匠人精神”。匠人,他们总是带着坚定,踏实的精神从中学习,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这也是华为手机能突破关键技术的原因。
    德国产品一向以品质卓越深受大众喜爱,如:汽车奥迪、保时捷、宝马、奔驰等名车都出自德国。德国工业品质能如此深受大众喜爱就在于他们的匠人精神。德国工人有专注、严谨的特质,从一些生活上的日常就能表现出来,他们生活中的标准比比皆是,犹如:烹饪在佐料的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等,都井然有序,凡事都树立一个标准,这是德国人的一种性格。而德国工业能如此成功关键就在于他们时刻都遵守一些原则,专注的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和秩序主义。“专注”是其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德国制造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几百年来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力求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事业。他们所追求的完美工作表现就是“一丝不苟,做事彻底”,也就是认真。这已是德国人深入骨髓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工业如此成功的原因。品牌的后面就是它的质量,质量是由工人创造。
    台湾著名艺术家杨世豪。有着“大环男孩”的称号。他是以大环来完成他的表演的,,他的表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感染力,常能感染观众的心情。刚开始他常练习七、八个小时。手上的茧掉了又生,如此反复。电视台就曾采访过他是什么力量能够然他如此的坚持下去。那时候他说:“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坚持,而是发自内心的动力,那股动力就是爱好。”他认为这件事就是生活。这是为什么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这就是匠人精神。在成功的道路中,往往会遇到挫折,就如庖丁,“每至于族,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一步一步仔细而又专注,大胆而又谨慎。当每个人都如庖丁解牛一样拥有匠人精神,那我想完成自己的目标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7
《如果庖丁不解牛》-高三文商忠胡维肯
    庖丁是如何练就的?从族庖到良庖再到庖丁,从初入职坊到经历挫败再到克服一切技术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
    上完庄子的《庖丁解牛》后,我陷入了沉思,世上真的有庖丁吗?后来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匠人精神,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的文章后顿然醒悟原来世界上真的有庖丁而且不只存在《庄子》里,他们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
    在日本有很多手作工访,虽然店铺不大但是已经经营了父辈几代人,传统手艺代化相传一点没有走样,店铺也并不走连锁扩大经营的路线而是严守最传统的手艺与严控服务环节,自始至终都踏实本分地经营。这种世代传承的“匠人精神”其实是日本社会中工匠们特有的“精益求精且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除此以外,日本的工匠精神还包括“踏踏实实,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在工匠们心中也是代代相传的。
    那如果庖丁不解牛,不开手作工坊,他会在哪?
    他也许是在日本首都郊外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里的一位老人,他白发白须,戴着一副黑框大眼镜,穿着水色吊带裤;他是那个画出了《龙猫》《千与千寻》的老爷爷,一位不可多得的动画大师——宫崎骏。
    这位动画界中的“庖丁”,他的动画的存在就像人们心中的伊甸园,让每个孩子体会到世界的五彩斑斓,让每个成年人看到世界的温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千与千寻》这部动画,想起当初看完后的震憾让我也算明白了楚惠王的感受了。色彩缤纷的场景,荒诞又充满教育意义的故事。这背后所有的画面都是人工上色,以水彩描绘图案。这部动画 125 分钟,是十一万两千份画稿,是 300 多名員工,用了将近 2 至 3 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不就是庖丁再现吗?
    “Made In Japan”如今成了人们心中高品质的代名词。其实日本人严谨、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在历史洪流中发展起来的。日本这个岛国经常发生地震、火山、台风、土石流……..种种天灾,让他们有了危机意识,有了“同岛一命”的觉悟。他们习惯用集体立场来思考以及行动,注重团队合
作。匠人精神与他们古时崇高的武士道精神一样,都会竭尽所能来完成一件事,他们把这种冷静,沉着的民族性格应用到了生活以及工作上,注重细节,凡事严谨……我明白了庖丁现在不再是“一个人”,它更像“一种精神”。
8
《辉煌背后的匠人精神》-高三文商忠张子轩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辉煌的,但不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辉煌的,而我们特别憧憬有一个辉煌的未来。那些成功的人背后都有很多秘密,“匠人精神”是辉煌背后的秘密,亦是他们真正成功的原因。这是一种追求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
    众所周知,德国是二战的战败国,为什么它却能翻身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这是因为德国人追求完美、精确和标准,他们实事求是,他们对事物很认真,严谨是他们的民族特质。在工业生产上,如果要用一厘米的螺丝,绝对不会用两厘米的,突显了他们对数字的精确性。正是他们非常严格地遵守规矩,他们制造的产品才会品质优良,他国无法模仿,所以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工业强国。
    来自中国台湾的杨世豪是一名大环舞者。他从街头表演再登上舞台,如:亚洲达人秀和中国达人秀等,让更多人认识他。他在采访中说过一句话是“这不是一种坚持,而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这是他回忆起刚接触大环运动时,每天都练了五、六个小时,手都生水泡、起茧了。虽然这很辛苦,但他还是坚持下去,是因为那份热爱形成的动力支撑着他。他在街头表演时曾多次受伤失败,直到技术逐渐纯熟。之后,他感受到小朋友看他转圈的喜悦,让他意识到童真是他最想赢得的东西,他之后的表演不再依靠技巧,而是顺着内心的感觉去设计,他沉浸在忘我的悠然之中与大环共舞,带给大家精彩的表演,成功铸就辉煌舞台。
    庖丁虽然不像杨世豪登上世界的舞台,让人熟知,但他却是最具匠人精神的虚拟人物。他追求的是道,一种自然规律,甚至超过了对技术的渴望。他开始解牛时与一般的族庖无差,三年之后又与良庖无差,之后他成为了技术高超的庖丁,他的成功是源于他的悟性、踏实的态度,他一步一脚印,专注地对待他的工作,之后达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境界。他解牛是非常陶醉的、快乐的、忘我的,已经成为了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他成为了庖丁后也不嚣张骄傲而是谦虚内敛,因为他深知达到这种境界并非侥幸。
    所以不能只看辉煌的表面,也要看辉煌的背后是什么。这些具备匠人精神的人无一不辛劳,这是一种深刻追求的境界,唯有体现匠人精神才能成就辉煌,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
9
《辉煌背后的秘密》-高三文商忠郑宇惠
    每个荣耀、成功的故事背后都有着辛酸的一幕,而这些背后的故事更会让人惊叹。虽然不是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够成功,但大多数成功的人身上都有匠人精神。敬业又认真的精神可算是每个企业背后成功的因素之一。
    日本的动画、动漫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其中一位让人景仰的动漫画家——宫崎骏,更是画出了许多经典作品,如《龙猫》《千与千寻》《小魔女琪琪》等。现代的动漫画家多使用电脑来制作动画,但宫崎骏认为不能过度依赖机械,于是便在工作室里堆满了铅笔和纸,只用电脑来制作特效。《千与千寻》里的所有画面都是人工上色,以水彩描绘图案,这部动画片时长总计 125 分钟,共画了十一万两千张画稿,平均每秒竟要 15张,工作量翻倍,但这也让宫崎骏一次次战胜了以科技创下票房记录的好莱坞动画片。
    由于宫崎骏对角色的雕琢很是用心,因此在选择《龙猫》的人物形象时,更是用了 730 天才确定最终形象。虽然,动画呈现不到两个小时,但这背后却是来自宫崎骏工作室里 300 名员工,在将近两、三年画出十六万多张底稿,再将一千五百多个镜头拼凑出来,这背后的匠人精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精益求精这句成语不就正适合宫崎骏这种“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的人吗?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
    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特别适合形容庖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族庖到良庖再到庖丁,从一开始慢慢累积到达“目无全牛”的境界,这之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庖丁不仅专注与敬业,更是享受他的工作。有了成就却又淡泊名利,这不就是匠人精神吗?
    台湾有一位钢圈舞者,参加了一个选秀节目,当他踏上舞台,音乐响起,展现了一份自信的优美,表演结束后,全场欢呼,辉煌的背后付出了许多的辛劳。刚开始接触钢圈时,被转得头晕目眩,甚至出现呕吐、反胃的状况,但这位钢环舞者仍然坚持,表演时对这舞蹈表现出了喜爱,他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批评,坚持把这舞蹈做到极致到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他身上我看到庖丁的影子。
    每一个成功人士,在他们成功的背后都会付出许多心血。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不是通过奋斗而获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从没有放弃过,因为他们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
10
《辉煌背后的秘密》-高三理信周欣彤
    《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文中的神厨庖丁的形象已深刻
地烙印在人们的思想中。
    庖丁解牛的过程中动作极其细致。他的刀法熟练,以无厚入有间,每刀都能精准地切入肉与筋之间的空隙,牛肉完整地剥离。这篇寓言故事手法夸张,却又生动地描绘了庖丁解牛的厂景,庖丁身上有着匠人的精神,庖丁的辉煌成就来自这种精神。匠人精神的核心在于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有着追求卓越品质的执着。无论是古代的木匠、铁匠,亦或是现代的工程师、设计师,拥有匠人猜神必定有所成就。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他曾被誉为动画界永不消失的匠人,他的动画让小孩欣赏到世界的五彩斑斓,让成人找回内心深处的童稚。《千与千寻》也是宫崎骏的众多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但这部作品他却耗费了两年多才完成。作品中的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是他在台灯下一笔一划埋头苦画出来的。现今的科技发达先进国各大动画公司都用电脑绘制动画,他依然选择手作方式,这部耗时费力的作品打败了其他动画公司,甚至是好莱坞大型制作的动画片,获得了非凡的成绩。
    宫崎骏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他的匠人精神。他对待每一都作品都抱着可能是最后一部作品的心态,因此他投了全部的精神,金钱和人力。他的人生乐趣就在于他手中的那一支画笔,他年复年日复日乐此不疲。也因此,相比于影片带来的利益,他更注重于影片的质量与内涵。这种对工作的热忱与淡泊名利的态度就是一种匠人精神,也是他成动背后的关键因素。
    《庖丁解牛》中有句话描述了庖丁遇到困难状况时的反应:“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他在遇到困难时会提高警惕,保持谨慎,持续摸索,直到困难迎刃而解,这种精神是庖丁与各领域的匠人最核心的价值。他们都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对细节严谨处理,持续不断地磨练技能。庖丁深刻理解牛的生理结构以及对解牛技术的追求。匠人在制作过程追求完美,不断修炼技能,将心血都注入作品。
    庖丁这种精神体现了自我超越与追求卓越的价值观。这种精神激励了人们在各自领域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传递尊重工作,尊重手艺的态度,使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非凡。这种坚定、踏实、精益求精、专注且严谨的态度是无坚不摧的,更是铸就辉煌的要素。
11
《庖丁之路》-高三理信余震豪
    《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庖丁在梁惠王面前展示高超的宰牛技术,解牛的动作与声音宛如商周时期的名曲在随之舞动,整个过程令人感到惊叹。他解牛时的从容神气,连我更想一探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能达至如此地步,于是梁惠王便替我问出了所以然。
    从刚开始进入职场还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族庖时,观摩牛体外形并着手开始下刀,一个月便要更换一把新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了数个年头后,已经清楚了解牛体内部构造而有了属于自己独特见解的良庖,不再只是四处摸索,技术也越发熟络,一年更换一把刀,不难看出技巧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从两个阶段的跨越,除了坚持外,也是悟性的体现。踏踏实实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同样也是一种悟性。
    跳脱故事,“庖丁”就存活在你我的身边。他们并不是代表着做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而是代表着一种踏实,精益求精的特质。当彼时身为良庖的庖丁一跃成为“厨神”时,靠的不光是时间的积累,而是他悟性的升华,就像现实中拥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一样。
    日本的宫崎俊先生带给世界许多电影,笔下生动的形象更让人难以忘怀。以《千与千寻》为例。一部时长总计为 125 分钟的电影却画了一万多的画稿。每个人物的雕琢、场景的描绘,一笔一划皆出自于人手。上世纪90 年代,动画公司为了节省财力、物力,于是统统采取电脑绘画形式,一向提倡创新的宫崎骏却坚持采用传统手绘。我想,这种淡泊名利,执着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才称得上真正的工匠,也是他如今取得成功的关键。
    庖丁的成长之路其实是一种模板,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体制下,要怎么去不断精进自己,拥有耐心与恒心都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目标并设法接近,而探索的过程与族庖无异,升华到良庖时还能保持踏实、坚持的才难能可贵。就算到了后期,已经取得成就的庖丁会有自己的傲气,他“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但很快就“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真正的大师就该像庖丁一样似有睥睨天下之势,但永远保持一颗学徒之心。
12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高三理信罗昊晨
    《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哲学文章,通过描述庖丁解牛的过程,探讨了人做事顺应自然的道理。庖丁以高超的技艺、专注的精神,展现了对工作的敬畏和对技艺的追求,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庖丁解牛,是一种高超的手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在进行解剖的动作,更是在追求心灵上的境界。他通过技艺,将解剖牛的动作进行得行云流水,准确而不拖泥带水。这种匠人的专注和精湛技艺,不禁让人感叹匠人精神的卓越。
    匠人精神的核心在于专注与执着。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在技艺的追求中,不受外物干扰。这种专注力让他能够准确地掌握每一个细节,使得整个过程看似轻松自如。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专注中,人才能够将技艺发挥到极致,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在庖丁解牛的过程中,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庄子通过庖丁的手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解剖牛的经验中,庖丁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深刻的领悟,他明白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匠人精神不仅仅是技术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匠人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是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庖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磨练,将解牛的技艺推向了极致。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良庖),而是不断地追求更高更深的境界。这种对技艺的不懈追求,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力量,推动着人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庖丁解牛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通过描绘匠人精神,启示我们在追求技艺的道路上应该保持专注与执着,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并不断追求技艺的极致。这种匠人精神,不仅仅是在手艺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13
《辉煌背后的秘密》-高三理信陈文萱
    世人的目光只集中在一个人成功后所获得的光辉,灿灿光辉是耀眼的却没有去深究其来时的路。我曾经一直在思考,那些有所成就或成功人士到底是怎么登上高峰的?现在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并镂刻在了我的心中——匠人的精神。
    台湾有位大环表演者——杨世豪。我知道他的时候,是通过一个表演秀的节目。刚开始我看见他携带了一个大环上台,我的目光并没有被吸引。但当音乐响起,我整个人完全被定住了。他随着柔和的乐曲,把自己挂在大环上与其一起转动,他慢慢悠悠的样子,全程脸上都挂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忘我而投入。他与大环一起转动,却让人感觉他在与大环一起互动,动作也格外优雅,让人感觉大环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我目瞪口呆,无以形容。
    我看了他的采访视频,才了解他的训练旅程有如庄子的《庖丁解牛》。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所见的是整头牛;过了很多年,已深入内在所见的筋骨再不是一整只完整的牛;高级阶段是以精神触碰而不用眼睛看,视觉停止了但精神活动在进行。这不就是在说杨世豪吗?刚开始练习大环表演的时候,他挂在大环上跟着转动坚持不到 15 分钟就头晕呕吐了,几乎都需要吃很多粒晕车药才可以坚持下去。他也没有放弃,努力坚持练习,开始适应了那种旋转的感觉,他的手掌上都长满了茧,旧的刚脱落新的又长了出来,他伸出粗糙的双手,那不是一双属于年轻人的手。
    他一开始关注的是表演的技术难易度,想挑战困难的动作。成功以后,却把动作设计得比较简单干脆,是因为他认为他要的是把表演背后的意义传达给观众,而不是只注重在华丽外表和难度方面罢了。如今他的表演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仿佛与大环融为了一体。但他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不断地前进,处理好每个动作的细节,让自己的表演比上一次更加接近完美。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庖丁的影子。
    什么是匠人精神?他们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勇敢地朝着那个方向前进。他们刻苦耐劳,不惜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时间,跟随着心中的那一份热爱向目标一步步推进。他们似乎真的不怕吃苦,就算达到了一个阶段也不会就此停下自己的步伐,而是不断更改、修正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不管是多么微小的细节,也要把它给做好,让自己的能力更进一步。他们坚持到底,凭着自己的毅力走到最后,并爬上了顶峰,也没有肆意向他人展露或吹捧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有多么伟大,而是默念于中,默默感激。他们像庖丁一样懂得韬光养晦,这就是匠人精神。
14
《如果庖丁不解牛》-高三理信郑凯元
    《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许多中学生都读过。我依旧记得在课堂上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庖丁生起敬仰及崇拜的心,并把他的人格特质视为榜样。庖丁教导了我们在拥有目标时,追求目标该拥有的精神。因此,这篇文章给予了我学习的方向。
    在他还没成为庖丁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厨师——族庖。族庖是一般的厨师,是属于那种初入职场,切割技术与刀工一般的厨师,从族庖升级为良庖,再成为神级的庖丁。“族庖月更刀,折也”,这句用来描述族庖每一个月都需换一次刀,用来砍骨头的。在成为良庖前,族庖需对牛的身体结构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动刀前即可想出牛的身体结构及切割的步骤,这需要累积很多解剖牛只的经验并拥有更高超的切割牛只技术。“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需在数年以后,在工作上通过反复实践才可进级到良
庖。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二零一九年台湾有一名街头大环舞者登上美国《亚洲达人秀》节目表演人体大环,他优雅地展现高难度特技,他的表演震惊了观众。在他成功登上大舞台前也经历过无数失败、挫折。被观众录下影片发到社交媒体前,他只不过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表演者,当时的他甚至是邀请观众前来观看的。然而,日复一日地练习、手掌被磨破、流下许多汗水,在街头表演数年后,他成功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更多人认识这位表演者。在台上他舞姿优雅,那大环追着他,仿佛能与大环沟通似的,使得评审及观众发出赞叹。
    这位舞者就是杨世豪,在他身上我看到庖丁的影子,一个普通的厨师通过每日刻苦反复练习,从族庖良庖达成庖丁的艰苦路程。杨世豪在表演时不依靠视觉来与大环互动,最后拥有高超的技术,这不就是庖丁“未尝见全牛”的境界吗?
    如果庖丁不解牛的话,我认为他可以是一名舞者,因为舞者也需拥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通过数年的练习,累计学习的经验,不断尝试的精神。只要有心并努力实践,必能达成所追求的目标。